八年級地理期末考試質(zhì)量分析
一 試題分析
試題共三大題,卷面50分,其中選擇20分,讀圖題30分,簡答題5分,試題緊扣課標,五個單元都囊括進來,較好的體現(xiàn)了本學科的特點,有利于考察學生能力,相對前四年的考題,更加靈活一些,也更加能夠考察學生的能力。試題沒有特難的題目,讀圖題分值加大了,而且比較零碎,摒棄了過去以填寫地理事物為主,更加的注重多角度考察(植被、氣候、經(jīng)濟、熟制等)。既需要學生能夠熟練的記憶地圖,也需要學生利用地圖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 得分情況
采用隨機抽查各班試卷各20分,又從60份中任意抽取20份作為樣本,得分折合為百分?;厩闆r:80以上9人,60以上14人,不及格6人(其中低分2人),最高分94分,最低分32分。
做得比較好的題目有一大題的1、2、6、7、9、11、13、15,這些題目正確率達到90%左右;二大題16(1)(2)(7)(8),17(1)(2)(6)(7),18(1)(5)(6)(7);三18、19。
錯得較多的題目:一3、4、5、10;二16(5)(6);17(4)、18(1)最后一空,(3)(4)。
三得失分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試卷反映的較好情況
1 彰顯了“杜郎口”教學模式的作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做題時候能夠調(diào)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綜合考慮問題,克服了過去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蒙”,盲目解答。做選擇的時候,基本是按照肯定一個并能找到否定另外三個選項的理由。
2 “地圖意識”得到了加強,在劉金鳳老師指導下,最終圈定了13幅必須掌握的地圖,總復習的時候又縮小到8副,對這八幅地圖,反復的練習,通過記憶、填寫、勾畫草圖、提問等方式,強化訓練,今年讀圖題明顯好于以往,學生看到圖很親切,沒有畏懼感。
3 復習對路,今年的復習分單元確定了目標,梳理了知識點,然后記憶、理解、口頭抽查,最后進行了檢測反饋,相對比較落實。
(二)失分主要原因
1 學生對于地理區(qū)域掌握不好,平時在上課時候,比如西雙版納、珠江三角洲、長江沿江地帶、黃土高原等等,也明確分析了屬于四大地理區(qū)域里的什么區(qū)域,但是沒有深究和舉一反三,所以學生對于云貴高原是什么區(qū)域就有些拿不準了。
2 讀圖訓練與選擇、填空、問答題的訓練結合不夠緊密,所以出現(xiàn)了當一幅圖出現(xiàn)的時候,學生的思維出現(xiàn)在填寫地名,而對于換個地方換個說法的填空或者分析題,顯得捉肘見襟,而不能游刃有余。
3 氣候類型掌握不準,這與上冊乃至七年級基礎知識不牢也有關系,平時訓練不夠充分,還有就是學生很多時候習慣于死記硬背,而缺乏隨機應變,所屬溫度帶和季風因素兩方面結合確定氣候類型的方法領悟不夠。
4 審題意識不夠強烈,做題技巧有待加強,以讀圖的第一題為例,四大地里區(qū)域的各版塊以分解形式出現(xiàn),按照常理,就準確判斷各是什么。而判定技巧,一是根據(jù)平時所講,按照特征,比如西北地區(qū)的形狀的窄長的,橫跨緯度最大;而是按照經(jīng)緯度拼圖;三是采用本辦法,將各部分復制后沿著邊緣剪開,直接拼貼。確定準確了,其他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5 學生學習態(tài)度問題,我監(jiān)考的二考場里,平時一直95分以上的一個同學在做西氣東輸對東部的影響的時候,做成了對西部影響。
6 臺灣的地勢特征,給出的標準答案不夠靈活和精確,也導致丟分嚴重。
四 今后改進辦法
1 要堅信不疑的將高效課堂模式熟練運用于教學之中,今年是探索階段,師生都還不夠熟練,出現(xiàn)了預習和談論占用時間過多,展示不夠充分,反饋不夠落實,有夾生飯現(xiàn)象。一定要處理好“導”“教”“學”的關系。把學生充分調(diào)動起來。精心編寫導學案,加強小組建設,落實我校指定的“九大流程”。
2 著手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特別是后進生尾巴大的問題,在地里學科里還是相當?shù)耐怀?,要上后進生找到學習地里的樂趣,給予他們展示表現(xiàn)的機會,提出合理的奮斗目標,采用一對一結對子幫扶措施。既要理性看待學生差距,也要力求縮小差距,可以讓后進生放棄一部分不能夠理解的東西,也要夯實基礎,在低中檔難度的知識點上,加強檢查與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