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大年初一風俗有哪些

| 藝潔

拜年是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那么為了方便大家,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春節(jié)大年初一風俗有哪些,歡迎閱讀!

春節(jié)大年初一風俗有哪些

春節(jié)大年初一風俗

習俗一:開門爆竹

“爆竹聲聲辭舊歲”說的就是春節(jié)期間的一個習俗——放鞭炮!而在新年來臨之際,家家戶戶的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打開自家的大門,然后燃放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除舊迎新。

至于這個開門爆竹在民間也是有說法的,俗稱為“開門炮”,按照傳統(tǒng)就是在凌晨一過,天還是剛蒙蒙亮的時刻就開始燃放爆竹了,這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開始。當爆竹燃放以后,碎紅滿地也稱之為“滿堂紅”,寓意著新年紅紅火火,喜氣洋洋!

習俗二:拜歲!

這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年俗活動,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可能不太了解了,但是在以前卻是相當重視,并且流傳非常廣的!

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要“迎新歲”,并且拜祭“歲神”。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歲”又名為“攝提”、“太歲”,這是上古紀元星名。而“太歲”也是古代民間信仰的神靈,俗話說“在太歲頭上動土”說的就是這個太歲。

另外古代是以干支紀年法的,其中就是以六十甲子為運轉周期,這樣算下來就是六十位太歲,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他也是年中天子,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在《三命通會》中就有記載: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袖。

而拜歲,就是指在歲首拜祭歲神(太歲),目前在廣東一帶依然流傳!

習俗三:拜年!

這也是非常古老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了,但是古代的時候“拜年”本來是指晚輩給長輩或者是長者拜賀新年,主要包括給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

但是隨意時代的發(fā)展,拜年形式也發(fā)生了變特別是近些年拜年的形式五花八門了,隨意網絡的普及,還有了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網絡拜年等等。但不管哪種形式,這些都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前關于拜年也有“拜早年”和“拜晚年”的區(qū)別!其中初一至初五給家人和宗親拜年,也被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后則是給親友拜年,因此也叫拜晚年!在民間還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說的就是過了正月十五一般不拜年了!

習俗四:聚財!

這個習俗現(xiàn)在也是很多年輕人沒有聽說過的,但是相信不少人知道大年初一這天不能洗頭,不能掃地,也不能倒垃圾和倒臟水,而這些就是“聚財”的習俗之一!

春節(jié)正月初一有哪些習俗

開門炮仗

開門炮是漢族傳統(tǒng)年俗。農歷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起床了,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梆敲三更,響炮連天,這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開始。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必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

拜年的傳統(tǒng)正確時間應該是除夕零點以后,這個時候新的一年真正開始大家互相祝賀,而早于零點就屬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屬于晚年了,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p>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占歲

舊時中國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顒?。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春節(jié)的來歷

春節(jié)是農歷的歲首,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jié)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xiàn)。自西漢以來,春節(jié)的習俗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在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顒?,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顒有问截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節(jié)”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jié)的傳說

春節(jié)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xiāng)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崩掀牌湃匀焕^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正月初一都有哪些習俗

開門炮仗

開門炮是漢族傳統(tǒng)年俗。農歷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起床了,家家戶戶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梆敲三更,響炮連天,這意味著開門大吉,也宣告新年開始。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通常指的是正月初一家長帶領小輩出門謁見親戚、朋友、尊長,以吉祥語向對方祝頌新年,卑幼者必須叩頭致禮,謂之“拜年”。主人家則以點心、糖食、紅包(壓歲錢)熱情款待。

拜年的傳統(tǒng)正確時間應該是除夕零點以后,這個時候新的一年真正開始大家互相祝賀,而早于零點就屬于拜早年,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屬于晚年了,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p>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fā)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后,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春節(jié)傳統(tǒng)食物

年糕

春節(jié)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饦、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制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fā)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并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tǒng),但各地吃 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qū)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jié)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jié)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春節(jié)節(jié)日活動

團圓和聚餐

每逢“舊正”,韓國也會因數(shù)千萬人大流動而面臨“春運”的難題。好在韓國國土面積不大、公路交通網又比較發(fā)達,加上幾乎家家戶戶有汽車,因此大部分韓國人會選擇開車回家過節(jié)。

除夕夜,越南人家家戶戶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全家人歡聚一堂,吃頓團圓飯。豬肉綠豆餡的方形粽子是越南春節(jié)餐桌上必備的食品。糯米被竹葉染成淡綠色,甘滑軟糯,清香可口。另一樣傳統(tǒng)食品就是越南特色的春卷。越南春卷的皮由多重加工的米粉做成,特點是薄、韌、透,裹上餡料,配上蘸汁,吃起來清淡爽口。

在朝鮮半島,家家戶戶聚餐時都要吃“年糕湯”,意味著又長一歲以及萬物更新。

“祭祖”和“感恩”

新年鐘聲一敲響,越南民眾就會開始祭拜祖先。象征天地五行的五果盤是必不可少的供品,既表達對祖先的感謝,也有希冀新年如意、安康和好運的意思。

在朝鮮半島,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舉行正式、莊重的“祭禮和歲拜”儀式。男女老少早早起床,換上新衣,有的穿上傳統(tǒng)民族服裝,依次向祖先磕頭行禮,祈求祖宗保佑平安,然后再向長輩一一拜年,感謝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凡向長輩拜年,晚輩都要跪下磕頭,長輩則要給晚輩“壓歲錢”或簡單的禮物。

正月初一習俗

1、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放三枚叫“連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祿壽禧”;放五枚叫“五福臨門”;放六枚叫“六六大順”……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人人見面互道一聲“新年好”,這新的一年也就開始了。

2、拜神

同時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廟里燒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順利平安。正月初一這天,廣州街坊會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為“搶春”。??谌顺跻话萆窦雷嬉彩呛苡兄v究的,先擺好酒和茶,事先要準備好雞、雞血、魷魚、豬肉等食物,雞血要擺放在雞身上。給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開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紅紅火火新的一年就開始了。

3、吃齋

吃過了年三十的大魚大肉后,初一當天第一頓飯,全家人卻要吃素食?!褒S”與“災”同音,而吃齋也意味著“吃災”,將新的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飯吃齋,用粉絲、腐竹、發(fā)菜、冬菇等煮一鍋“羅漢齋”,寓意這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魚大肉,祈求來年順利,所以有“年初一吃齋,勝過吃一年齋”的說法。

4、飲屠蘇酒

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古代習俗中,元日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后飲以示挽留。

5、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寓意著“節(jié)節(jié)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fā)財?shù)囊馑肌?/p>

6、吃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xiàn)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7、吃湯圓

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因為在家鄉(xiāng)話中,常常將“闖禍”稱為“闖了‘湯圓’子”。

8、吃面條

長面,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寓意“年年長久”,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9、喝“元寶茶”

浙江紹興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樓喝“元寶茶”的習俗。所謂“元寶茶”,一方面是這里用的茶葉比往常提高一個檔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顆“金橘”或“青橄欖”來指代“元寶”,象征新年“元寶進門,發(fā)財致富?!倍且驗椴韪咨腺N有一只紅紙剪出的“元寶”,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財進寶”。

10、喝雞湯

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

11、拜年

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拜年。

12、占歲

舊時民間以進入新正初幾日的天氣陰晴來占本年年成。其說始于漢東方朔的《歲占》,謂歲后八日,一日為雞日,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偉人,八日為谷。如果當日晴朗,則所主之物繁育,當日陰,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習,認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氣清朗,無風無雪為吉。后代由占歲發(fā)展成一系列的祭祀、慶祝活動。有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七不行刑的風俗。

13、給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于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于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并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后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14、不殺生,不掃除

每逢過年,都有很多約定俗成的習慣要遵守,俗稱年禁。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一年運程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比如大年初一這天忌殺生,因為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fā)生。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44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