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又充實的實習生活又告一段落了,想必我們吸收了許多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寫實習總結(jié)了。你所見過的實習總結(jié)應該是什么樣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園林實習總結(jié)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建筑物將園劃分為幾部分,各建筑物設有多種門窗,可溝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內(nèi)觀看室外景物時,能將以山水花木構(gòu)成的各種畫面一覽無余,視野空間大為拓寬。
留園全園分為四個部分,在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山林、庭園四種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園的東部有著名的佳晴雨快魚之廳、林泉耆砍之館、還我讀書處、冠云臺、冠云樓等十數(shù)處齋、軒,院內(nèi)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兩峰;北部具農(nóng)村風光,并有新辟盆景園;西區(qū)則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與明瑟樓為留園的主要觀景建筑。
留園以水池為中心,池北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聞木樨香軒,則為俯視全園景色最佳處,并有長廊與各處相通。
留園內(nèi)的建筑景觀還有表現(xiàn)淡泊處世之坦然的“小桃源(小蓬萊)”以及遠翠閣、曲溪樓、清風池館等。
拙政園、留園可以說是整個蘇州古典園林風格的代表,所有的造園手法和造園工藝都是典型的樣式。當然不同的園林又有不同的園風,拙政園以假山疊石堆砌有名,可謂體積旁大,技巧花樣脫俗,形態(tài)惟妙、游憩舒適。留園則有著面積雖小,設計經(jīng)典,充分利用建筑物,精巧的將園分成互通有力的格局。是很好利用空間和地理現(xiàn)狀表現(xiàn)優(yōu)美的典范。也是現(xiàn)代設計師應該很好學習的的一個方面。獅子林,耦園,倉浪亭也都大同小異,各有特色。都是古代園林的經(jīng)典的設計。而隨后我們?nèi)サ纳虾t是另一番景象,上海外灘是很前衛(wèi)的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代表。
外灘特色建筑群保存至今的共有23幢房屋。從上海開埠到形成今日的格局,經(jīng)歷了3次大規(guī)模的建筑變遷。上海外灘矗早期建筑的形式多為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和中西結(jié)合式。到19世紀末,在鋼筋水泥框架上發(fā)展起來的形式有意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藝復興式和集仿古典式。
19世紀中下葉英商怡和洋行率先在外灘北京路口租地,越二年建居住和辦公合一的2層樓建筑。到道光二十九年從洋涇浜到北京路,外灘已有11家洋行建了類似的建筑,這些磚木結(jié)構(gòu)樓房多為英國鄉(xiāng)村建筑樣式,或者是帶有寬大內(nèi)長廊式陽臺的東印度式建筑(券廊式)。在19世紀60~80年代陸續(xù)翻建,出現(xiàn)一批仿文藝復興風格建筑,到19世紀末,外灘的建筑已鱗次櫛比。這一時期建筑,尚存的只有33號原英國領事館。
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5~1919年)為第二階段。隨著地價上漲,水泥等新材料的引入,外灘建筑約有近半進行重建,使用了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層次在三四層至六七層。建筑風格上出現(xiàn)了向近代建筑形式過渡的折衷式。內(nèi)外裝修講究、設施增多,匯中飯店安裝了上海最早的電梯。這一階段建筑保存至今的有10幢。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1920~1937年)為第三階段。恰和、匯豐、江海關、沙遜等11幢建筑又翻建成高樓大廈。新建筑特點是體量大,8層以上高層幾占一半。建筑形式出現(xiàn)了立面簡潔的早期現(xiàn)代派、許多建筑氣派豪華,裝飾富麗堂皇,設施更趨完善,出現(xiàn)了上海最早使用冷暖氣設備的建筑(匯豐銀行)。這一階段,除建于民國37年(1948年)的交通銀行大樓外,已基本形成今日的外灘建筑群格局。
作為萬國建筑博覽會的上海,外灘可以作為一個代表。站在浦江邊上,從北到南舉目望去矗立在西面一字排開的高高低低、樣式各異的建筑物,也真如同參觀世界建筑博物館,凡是形成風格的異國建筑,都可在這里一睹風采。
1927年重建落成的江海關大樓,從早期的古廟式,到19世紀末期的西洋式建筑,直至今日所見的巍峨雄峙、上有鐘樓的英姿,乃為歐洲古典和近代建筑相結(jié)合的折衷式。外墻用金山石作墻面,東部沿外灘高7層用金山石砌筑,外灘大門前為希臘多立克式柱廊。望去氣魄偉岸,一掃中期西洋式的那種接近庭院式建筑的格局。上海街面日新月異的建筑,和街面上異彩紛呈的萬國店面裝飾,將與外灘的高樓大廈萬國建筑藝術風格契合得更緊密、更融洽、更和諧。外灘將率領遍布上海的廣大建筑群,形成一個歐陸風格的遠東大都市。
石庫門與新式里弄住宅
上海的民居建筑形式,是適應開埠后市場經(jīng)濟特點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19世紀后,上海脫離自然經(jīng)濟社會,而躍為開放的國內(nèi)最大的貿(mào)易市場,人口激增。為此中外業(yè)主開始由東到西營造民居。為提高地皮使用率,采用聯(lián)排并立、群體集居的方式,設計建筑成上海獨有的石庫門里弄民居。隨后在此基礎上,從20世紀20年代起,又出現(xiàn)了高級新式石庫門房屋,但真正代表石庫門特點的,還是初期形成的格局,這在上海住房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上海的外灘建筑設計匯集了世界多種設計風格,是建筑設計的大雜燴,從一側(cè)面反映了歐陸大都市正在行成。
轉(zhuǎn)眼之間,兩個月的實習期即將結(jié)束,回顧這兩個月的實習工作,感觸很深,收獲頗豐。這兩個月,在領導和同事們的悉心關懷和指導下,通過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學到了人生難得的工作經(jīng)驗和社會見識。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總結(jié)風景園林崗位工作實習這段時間自己體會和心得:
一、努力學習,理論結(jié)合實踐,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風景園林崗位工作的實習過程中,我始終把學習作為獲得新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決問題的一條重要途徑和方法,切實做到用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思想上積極進取,積極的把自己現(xiàn)有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中,在實踐中也才能檢驗知識的有用性。在這兩個月的實習工作中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我們在學校學到了很多的理論知識,但很少用于社會實踐中,這樣理論和實踐就大大的脫節(jié)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無法學以致用。同時,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也是彌補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時代,瞬息萬變,社會在變化,人也在變化,所以你一天不學習,你就會落伍。通過這兩個月的實習,并結(jié)合風景園林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認真學習的風景園林崗位工作各項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條例,使工作中的困難有了最有力地解決武器。通過這些工作條例的學習使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各項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務實的開展各項工作。
二、圍繞工作,突出重點,盡心盡力履行職責。
在風景園林崗位工作中我都本著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去對待每項工作。雖然開始由于經(jīng)驗不足和認識不夠,覺得在風景園林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鍛煉的目的,但我迅速從自身出發(fā)尋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轉(zhuǎn)變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為使自己盡快熟悉工作,進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緊時間查看相關資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職責,另一方面我虛心向領導、同事請教使自己對風景園林崗位工作的情況有了一個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認知和了解。根據(jù)風景園林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自身的優(yōu)勢,把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盡心盡力完成風景園林崗位工作的任務。兩個月的實習工作,我經(jīng)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評和領導的贊許。
三、轉(zhuǎn)變角色,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從大學校門跨入到風景園林崗位工作崗位,一開始我難以適應角色的轉(zhuǎn)變,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認為沒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點失望,開始的熱情有點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還是盡量保持當初的那份熱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態(tài)度,不斷的做好一些雜事,同時也勇于協(xié)助同事做好各項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該干什么,這就是一個熱情的問題,只要我保持極大的熱情,相信自己一定會得到認可,沒有不會做,沒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轉(zhuǎn)變自己的角色,從一位學生到一位工作人員的轉(zhuǎn)變,不僅僅是角色的變化,更是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
四、發(fā)揚團隊精神,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協(xié)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間能得到領導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時完成上級分配給我的各項工作的同時,還能積極主動地協(xié)助其他同事處理一些內(nèi)務工作。個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團隊,才能實現(xiàn)最大的價值。實習期的工作,讓我充分認識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
團隊的精髓是共同進步。沒有共同進步,相互合作,團隊如同一盤散沙。相互合作,團隊就會齊心協(xié)力,成為一個強有力的集體。很多人經(jīng)常把團隊和工作團體混為一談,其實兩者之間存在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優(yōu)秀的工作團體與團隊一樣,具有能夠一起分享信息、觀點和創(chuàng)意,共同決策以幫助每個成員能夠更好地工作,同時強化個人工作標準的特點。但工作團體主要是把工作目標分解到個人,其本質(zhì)上是注重個人目標和責任,工作團體目標只是個人目標的簡單總和,工作團體的成員不會為超出自己義務范圍的結(jié)果負責,也不會嘗試那種因為多名成員共同工作而帶來的增值效應。
五、存在的問題。
幾個月來,我雖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離領導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如理論水平、工作能力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風景園林崗位工作崗位還不夠熟悉等等,這些問題,我決心實習報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努力加以改進和解決,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職工作。
針對實習期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打算做好以下幾點
3月19日,老師帶上班上的同學一起去張家界烈士公園實習。主要是運用所學的園林藝術知識去認識和欣賞園林。這次實習感受挺大的,領略到了烈士公園的園林美的同時,也看到其不足之處。
張家界烈士塔公園有傳統(tǒng)園林的美麗,也不失現(xiàn)代園林的特征。公園里茂密的樹木,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森林公園,一種綠色的自然美。這兒空氣清新宜人,交通方便,有完善的生活福利設施,適合園林的文化娛樂活動和美麗安靜的休息環(huán)境;有可遮陰避風雨及休息就餐和觀賞相結(jié)合的建筑物,體現(xiàn)了公園的生活美。園里的塔和亭等都帶給了游人重溫歷史之感,讓人肅然起敬,但并不壓抑沉悶。這些就是以自然美為特點,與藝術美和生活美高度統(tǒng)一而來的園林美的體現(xiàn)。烈士公園是紀念性園林,是開敞的外向的環(huán)境,它以植物為主組織,林中的建筑密度不高,體現(xiàn)了其現(xiàn)代的特征。
實習途中,我們用仰視、平視、俯視進行觀賞。如在上石階時,我們會仰視高高的烈士塔,這樣對的高度的感染力特別強烈,形成雄偉、莊嚴、緊張的氣氛。這在園林中有很大的用處。在園林中為了強調(diào)主景形象高大,可以把游人視點安排在離主景高度的一倍內(nèi),不使人有后退的余地,借用錯覺使景象顯得比實際高大,這是經(jīng)濟的藝術處理手法之一.一路上左右平時著四周的風景,尤其是里層及遠處的樹木,距離愈遠樹木愈小,色澤愈灰,反映出了景物的遠近與深度.可見平視對景物的深度有很強的感染力.站在塔的四周,可以眺望下方的樹木階梯,可以鳥瞰都市,居高臨下,讓人感覺目光遠大,心曠神怡,這就是俯視景觀帶來的強烈的空間垂直深度感.當然仰視、平視、俯視有時不能截然的分開,因為風景是游賞空間,是連續(xù)的立體畫。
然而這美麗的公園也有不足之處。紀念性園林的主景是紀念塔,雖然處在最高處,但是并不在主軸線—石階的端點上。其次,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有不妥之處,如紀念性園林應該多植蒼松翠柏,尤其是在塔的周圍。在我看來,似乎種類不夠豐富,栽種的樟樹頗多,特別是在行道周圍。最后臺階的規(guī)劃也不是很佳。一眼望去幾乎可見最高的那個臺階,上了很多個臺階,累得氣喘噓噓好哦啊不容易才有了個休息平臺。所以我認為每隔一定行的臺階就應設一個休息臺,這樣既能邊休息養(yǎng)精蓄銳邊觀賞首位的風景。
通過此次實習,我對園林有了更好的認識。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學習園林知識,更要用心的去觀察實踐真實的園林風景,做到學以致用。通過園林,把美麗的大自然規(guī)劃建造得更美麗。
短短的九天實習很快就在火車的汽笛聲中結(jié)束了,滿載著大家的歡快和豐收的喜悅步入正軌——開始了新的學習。很顯然這次實習是輕松的快樂的,但我們沒有因為輕松和快樂而樂不思學,實習的結(jié)果還是碩果累累的,我們見識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我們見到了美麗的西湖,我們體會了麻雀雖小五味俱全的蘇州園林,更有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上海留給我們的震撼,并身臨其境的體驗了一番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生活。當然還有博物館帶給我們的深思。令我們耳目一新,意猶未盡。當然作為學習室內(nèi)設計的一群人,實習的目的和實習后留給我們的任務才是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回味分析一下兩類幾乎完全不同性質(zhì)的建筑環(huán)境特色,以及博物館展廳設計的技巧和方法,這也是以后學習和工作中的有效閱歷和實踐內(nèi)容,從中去領略實習帶給我們知識和經(jīng)驗。
從蘇州園林說起。蘇州古典園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僅是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同時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載體。
在園林廳堂的命名、匾額、楹聯(lián)、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其物質(zhì)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容都極其深廣。其中有反映和傳播儒、釋、道等各家哲學觀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揚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還有借助古典詩詞文學,對園景進行點綴、生發(fā)、渲染,使人于棲息游賞中,化景物為情思,產(chǎn)生意境美,獲得精神滿足。而園中匯集保存完好的中國歷代書法名家手跡,又是珍貴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另外,蘇州古典園林作為宅園合一的第宅園林,其建筑規(guī)制又反映了中國古代江南民間起居休親的生活方式和禮儀習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國江南民俗的實物資料。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的辟疆園,當時號稱“吳中第一”。以后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據(jù)《蘇州府志》統(tǒng)計,蘇州在周代有園林6處,漢代4處,南北朝14處,唐代7處,宋代118處,元代48處,明代271處,清代130處?,F(xiàn)存的蘇州園林大部分是明清時期的建筑,包括大大小小幾百座古典園林。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qū)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nèi)外。在16~18世紀的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余處,現(xiàn)在保存尚好的有數(shù)十處,并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和環(huán)秀山莊,產(chǎn)生于蘇州私家園林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它們以其意境深遠、構(gòu)筑精致、藝術高雅、文化內(nèi)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范和代表。
從宋代起經(jīng)元、明、清的千余年來,蘇州作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至今仍保存著這么多獨樹一幟的私家園林。所有這些古典園林,其建筑布局、結(jié)構(gòu)、造型及風格,都巧妙地運用了對比、襯托、對景、借景遺跡尺度變換、層次配合和小中見大、以少勝多等種種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在城市中創(chuàng)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huán)境。構(gòu)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的總體特色。
蘇州古典園林宅園合一,可賞,可游,可居,可以體驗讓人舒暢的生活,這種建筑形態(tài)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風光的城市中,人類依戀自然,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環(huán)境的一種創(chuàng)造。
蘇州地處水鄉(xiāng),湖溝塘堰星羅棋布,極利因水就勢造園,附近又盛產(chǎn)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精巧的假山,可謂得天獨厚;蘇州地區(qū)歷代百業(yè)興旺,官富民殷,完全有條件追求高質(zhì)量的居住環(huán)境;加之蘇州民風歷來崇尚藝術,追求完美,千古傳承,長盛不衰,無論是鄉(xiāng)野民居,還是官衙賈第,其設計建造皆一絲不茍,獨運匠心。這些基本因素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fā)展。據(jù)地方志記載,蘇州城內(nèi)大小園林,在布局,結(jié)構(gòu),風格上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產(chǎn)生于蘇州園林的鼎盛時期的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環(huán)秀山莊這四座古典園林,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造園藝術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們建筑類型齊全,保存完整。這四座園林占地面積不廣,但巧妙地運用了種種造園藝術技巧和手法,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組合在一起,模擬自然風光,創(chuàng)造了“城市山林”、“居鬧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間。它們系統(tǒng)而全面地展示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的布局、結(jié)構(gòu)、造型、風格、色彩以及裝修、家具、陳設等各個方面內(nèi)容,是明清時期(14~20世紀初)江南民間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江南地區(qū)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響到整個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調(diào),帶動民間建筑的設計、構(gòu)思、布局、審美以及施工技術向其靠攏,體現(xiàn)了當時城市建設科學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在美化居住環(huán)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為一體等方面達到了歷史的高度,在中國乃至世界園林藝術發(fā)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蘇州市婁門內(nèi)東北街178號,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也是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現(xiàn)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拙政園。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書>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毫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拙政園全園占地62畝,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xiàn)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
拙政園中現(xiàn)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
中部是拙政園的主景區(qū),為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池水面積占全園面積的3/5。池廣樹茂,景色自然,臨水布置了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主次分明??偟母窬秩员3置鞔鷪@林渾厚、質(zhì)樸、疏朗的藝術風格。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為中部拙政園主景區(qū)的主體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粉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倚玉軒之西有一曲水灣深入南部居宅,這里有三間水閣“小滄浪”,它以北面的廊橋“小飛虹”分隔空間,構(gòu)成一個幽靜的水院。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短短的三天實習很快就在火車的汽笛聲中結(jié)束了,雖然因為身體原因留在醫(yī)院治療了一天,只能獨自乘高鐵回南京,但是總的來說,這次實習卻是收獲頗豐,大開眼界。
“雖為人做,宛自天開,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本就是中國古典園林營造的基本出發(fā)點,而園林里的山水、建筑無不寄寓著文人的情懷,取材于山野,建制于市井,將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托付于實體的園林之中,意境之深遠著實令人贊嘆。蘇州園林更是其中的佼佼者,雖低調(diào)的隱于城市,卻難掩傳承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造園藝術絢爛的光輝?!吧剿B之情趣,唐詩宋詞之意境”盡在其中,迷人的不僅是風景,最是那欲說還休,寓意悠長的詩詞題詠,禪悟真道。
回校后,回顧了蘇州園林的史料,描摹分析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滄浪亭、退思園的平面和照片,經(jīng)過仔細的整理和總結(jié),得出以下幾點淺要的收獲:1.園林歷史及成因,2.園林與城市環(huán)境的關系,3.園林靈活多變的空間布局和豐富的空間組織手法,4.精妙的園林建筑藝術,5.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
一.園林歷史及成因
1.歷史
蘇州古典園林多為文人寫意山水宅園,而此類的私家園林最早可追溯到是東晉的辟疆園,當時號稱“吳中第一”。之后歷代造園興盛,至明代,蘇州園林達到鼎盛,共有271處之多。此次參觀的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退思園均產(chǎn)生于宋明時期,正是這些意境深遠、布局精巧、文化內(nèi)涵深邃的園林使得蘇州獲得“人間天堂”的美譽。由于較好的保護措施,目前蘇州尚保存園林數(shù)十處,列全國首位。
2.成因
a.政治經(jīng)濟因素。從宋代起,蘇州成為經(jīng)濟文化中心區(qū),百姓殷實,并且很多達官貴人喜歡到蘇州游玩定居,對居住要求也更高,而市井之中,規(guī)模受限,內(nèi)向的園林藝術應運而生。
b.地理地質(zhì)因素。蘇州是著名的水鄉(xiāng),湖溝塘堰星羅棋布,極利因水就勢造園。附近又盛產(chǎn)太湖石,適合堆砌玲瓏通透的假山,可謂得天獨厚。
c.文化傳統(tǒng)因素。蘇州民風歷來崇尚藝術,蘇州評彈、百年糕點等,千古傳承,長盛不衰,建筑技藝更是視為瑰寶,無論是鄉(xiāng)野民居,還是官衙賈第,其設計建造皆一絲不茍,獨運匠心。加之文人墨客多會于此,遷客騷人吟詩作對造就了吳江深厚的文化底蘊,為蘇州園林增添了難以比擬的精神內(nèi)涵。
這些因素大大促進了蘇州園林的發(fā)展,在美化居住環(huán)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為一體等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園林與城市環(huán)境的關系
王澍先生說過“任何建筑都不能完全脫離環(huán)境和歷史而存在,建筑與環(huán)境、文脈不可割斷”,在如今中國建筑陷入迷茫的時代,蘇州園林以其獨特而經(jīng)典的方式在昭示著古人的智慧。這些園林多居于鬧市之中,如拙政園位于蘇州市婁門內(nèi)東北街,網(wǎng)師園則位于帶城橋路闊家頭巷內(nèi),周圍建筑密度大,環(huán)境嘈雜,然而它們既沒有喧賓奪主式的壓抑環(huán)境,也沒有單純的躲避,而是給予環(huán)境最大的尊重,不改街景,不事喧嘩,靜隱于鬧市,唯求“心遠地自偏’的境界,成為城市的亮點——“城市山林”。
在園林內(nèi)部,蘇州處于江南丘陵區(qū),水網(wǎng)密布,如何處理復雜多變的地形是個大問題。與當代“大刀闊斧”的“夷平”或“下挖”的處理方式不同的是,蘇州園林的設計格外突出了尊重基地環(huán)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隨形就勢,引水入院,順因自然,改造自然,尊重自然,這種處理建筑與環(huán)境的方式值得深思、借鑒。
三.園林靈活多變的空間布局和豐富的空間組織手法
甫到蘇州,老師便強調(diào)了此次實習的重點,正是學習園林的布局和空間組織手法。這次參觀的網(wǎng)師園被譽為“小園極則”,留園則是四大名園之一,拙政園更是“中國園林之母”,在布局和組織上極具代表性。它們幾乎都是內(nèi)向型、“南廳北水,隔水相望”、以水面為中心的典型江南宅園布局方式。為明晰這種布局的文化根基,查閱了包括《道德經(jīng)》在內(nèi)的不少資料,原來這類文人山水寫意園林大多凝聚了強烈的道家“無為”思想,強調(diào)天人合一,陰陽相生。所謂“陽盛陰則衰,陰盛則荒涼”,實體建筑為陽,自然向朱雀之南,自然山水為陰,故而面向玄武之北,以陽圍陰,符合道家“陰陽相生,有無相成”的天地觀。
此外,園林在布局上還強調(diào)疏密有致,黑白分明。這一點拙政園體現(xiàn)的最為清晰、經(jīng)典。以建筑為圖,山水花木為底進行圖底分析,“圖”在中部遠香堂附近較密,建筑之間彼此關聯(lián),化零為整,聚散相依,圖底對比明顯;西部則較為分散,卅六鴛鴦館、浮翠閣、留聽歌等雖然體量不小,然布局稀疏,建筑單體之間沒有形成完整體系,似景上點綴,底在這卻有圖之感。這種布局恰合拙政園“疏朗、淡薄”之意,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書法中有“寬處可以走馬,密處難以縫針”之說,細想之,蘇州園林也有這般韻味。
蘇州園林在空間組織方面的藝術手法更是中國造園藝術的頂峰。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內(nèi)外空間組織手法層出不窮。在三維上,高低錯落,二維上,藏露互引,形成多中心多焦點的大小空間,趣味無窮。以下從三個方面簡述我的一些理解和收獲。
a.建筑內(nèi)部空間組織。等級和風水是研究中國古建筑必然要考慮的兩方面,蘇州園林也不例外。大多園林以穿堂式組織主體建筑,一進一落,既體現(xiàn)了等級劃分,又滿足采光通風要求,網(wǎng)師園便是以“三進”組織大門、轎廳、大廳、擷秀樓的空間關系,十分典型。然而,令我難以忘懷的是留園精妙的入口空間處理。狹窄的入口內(nèi),兩道高墻之間是長達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一收一放,一明一暗,一左一右,將這條單調(diào)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qū)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xiàn)。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余,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
b.建筑與風景的內(nèi)外空間組織。蘇州園林的一大特點是巧于因借,內(nèi)外結(jié)合。這其中最常用的手法便是借景、對景、疊景和障景了。在這次參觀實習中,總結(jié)了多種實例,幾乎每個園林都有獨特的組織方式。
拙政園的借景堪稱范例,于中園復廊處沿水體方向望去,一公里之外的北寺塔仿佛就在咫尺園中,夾岸垂柳像畫框一樣成為圖底,值得學習。
網(wǎng)師園的對景手法則別具一格。從擷秀樓側(cè)門出來,頓時被眼前的畫面吸引住了,月到風來亭高踞水上,曲廊似綢緞飄逸于碧波之上,水池延伸至亭下,幽長深邃,亭后粉墻恰為畫布,兩邊建筑限定視線,靜動兼?zhèn)?,陰陽相合,讓人有恍如隔世之感?/p>
至于疊景就不得不談拙政園中園的笠亭和與誰同左軒了。乍一看,除了后者的`屋頂略有新意,別無巧妙可言,然而從復廊往北走幾步再回頭,兩者的屋頂競恰好重疊,這一疊景的手法的確出乎意料,不得不驚嘆于文征明的設計技巧。
留園的障景手法很有序列感。從入口到園區(qū),先是實墻遮擋,只能見樹冠,之后廊子這晚,無法直視,隨后墻體漏窗隱約透出旖旎風光,最后繞至亭內(nèi)方能一覽無余。墻體、屏風、漏窗,隔而不絕,手法豐富。
c.室外山水花木的空間組織。與西方古典園林注重幾何完美的幾何關系不同的是,蘇州園林著眼于“自然”的模山范水,山體隨形就勢,水體靈動生巧,力求“一切為了構(gòu)成完美的一幅畫而存在,絕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存在”。
以拙政園為例,水體作為空間核心從東至西貫穿園林,而其收尾處或曲折蜿蜒,兩邊黃石夾對,比例恰似深澗流水;或深入建筑之后,好似沒有源頭,給人深遠之感,小中見大的手法恰到好處。而山體大致呈東西方向順水而起,高低不一,路徑曲折,為“平面園林”注入了立體的動感和變幻的視覺享受。每個山體上都設亭臺樓閣,然均不在同一軸線上,毫無重復感,移步換景,趣味多多。在用料方面,大多用太湖石,“瘦、皺、漏、透”的太湖石在造園家的手中不僅疊出了惟妙惟肖的山體,其內(nèi)部往往也彼此聯(lián)通,空間的明暗、大小,令人回味。
除卻奪目的山水,蘇州園林的植物也是種類繁復,卻有與各個所屬空間品質(zhì)相合。單十八曼陀羅花館周圍就植有劈梅,水仙,杜鵑、仙客來、芋葉甘藍、山茶與茶梅等交相輝映,而松樹、修竹又與梅花組成活色生香的“歲寒三友圖”,給蕭瑟的冬季增添了幾抹亮麗的色彩,南邊分布十八株曼陀羅花,應和十八曼陀羅花館之名。
真是“假山洞壑別具匠心,一草一木別具風韻”。
四.精妙的園林建筑藝術
作為建筑系學生,園林內(nèi)的建筑自然也是研究的重點。在此之前,蘇州園林業(yè)已游玩過數(shù)遍,不過當時均未曾留意園內(nèi)建筑,此次算是亡羊補牢了。蘇州園林中的建筑種類較多,庭、廊、軒、榭、舫、閣、亭,若根據(jù)功能往下細分,單廊就有空廊、花廊、伴廊和復廊之多,豐富程度可見一斑。它們大多為木結(jié)構(gòu),大屋頂,多用抬梁式、穿斗式營造框架,外用粉墻黛瓦,統(tǒng)一、明快,形體、用色上“自讓”于山水。
在眾多建筑中,留給我映像最深的有兩處:其一便是拙政園內(nèi)的卅六鴛鴦館,讓我改變了中國古建筑空間千篇一律的看法。平面上一個主空間四角附加四個方形小空間,以木結(jié)構(gòu)支撐,中間掛落隔開,頂部覆以雙卷棚屋頂,看似極其簡單,甚至沒有絲毫設計感,然而經(jīng)過老師講解和查詢資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淺薄。首先主空間一分為二,與季節(jié)直接有關,夏季用北側(cè),冬季用南側(cè),對景亦與之相應變化,設計巧妙;其次,耳室可供戲子更衣,類似于今天的更衣室;再次,該館是主人聽戲之處,屋頂?shù)脑O計也符合聲學原理,真是讓人難以置信;最后,北面漏窗上的玻璃窗也有精妙之處,細觀之,景物仿佛蒙上了一層白霜,在夏季有平心靜氣的好處。真是精巧絕倫的設計!其二,網(wǎng)師園的主體建筑外觀處理也十分出彩。從庭院望去,粉墻黛瓦十分清爽,馬頭墻為天際線平添一絲異變,卷棚屋頂與兩坡屋頂直接顯示了建筑的等級,而細微之處,側(cè)墻上開了一排盲窗,將原本單調(diào)的背景一下激活,處理細致。
五.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
在童寯?shù)壤舷壬鷦澐值闹袊诺鋱@林三大境界中(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蘇州園林便是這最后一種,既超然物外,又系心民生,文化之深邃,藝術之典雅,山水建筑之和諧無出其右。
而園林廳堂的匾額、楹聯(lián)、書條石、雕刻、裝飾,以及花木寓意、疊石寄情等,不僅是點綴園林的精美藝術品,同時儲存了大量的歷史、文化、思想和科學信息,其物質(zhì)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容都極其深廣。在這個傳統(tǒng)丟失的年代,蘇州園林的存在對于研究古代江南民居民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保護這一歷史文化瑰寶,我們義不容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