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學習心得體會

| cwl2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與人民同甘共苦、刻苦學習、艱苦奮斗、歷練成長的故事,是黨員干部錘煉黨性、提升素質、改進作風的生動范本,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通過認真學習、從中汲取豐厚養(yǎng)分和精神能量,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和為民情懷。

一、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精神之“鈣”。當年,總書記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他在梁家河經(jīng)受了七年的磨礪和考驗,面對艱苦的環(huán)境,他從來沒有對黨產生絲毫懷疑和動搖,以無比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為人民服務的堅定與執(zhí)著,不懈奮斗。今天,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榜樣,始終高揚理想信念的旗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多吸“理論之氧”,常補“精神之鈣”,堅定不移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

二、以人民為中心。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是他真正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與老百姓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七年。與父老鄉(xiāng)親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從不會做飯、不會干農活,到成為鄉(xiāng)親們眼里能挑120斤麥子走10里山路不換肩、“有知識、點子多”“吃苦耐勞”的好榜樣。正是在與群眾同甘共苦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人生的一次蛻變,贏得了鄉(xiāng)親們的信任,孕育了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我們要從本書中汲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豐厚滋養(yǎng),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融入群眾、植根群眾、造福群眾的群眾工作方法,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烙在心上、落在實處,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為民服務,樹立親民、愛民、為民的良好形象。

三、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當年的梁家河,土地貧瘠,缺吃少用,老百姓吃水、燒柴、照明等都有很多困難。面對現(xiàn)實之苦,總書記沒有怨天尤人,義無反顧地投入到艱苦勞動中。與群眾一起開荒、種地、放羊、鍘草、挑糞、拉煤、打壩,什么苦活累活臟活險活都干過,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七年的光陰,錘煉了他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塑造了他剛強堅毅、勇敢無畏的鮮明性格,鑄造了他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今天,我們國家各方面的條件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群眾的吃穿用度已然無憂,但這并不意味著吃苦精神就過時了。相反,每一名黨員干部都要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和自強不息、志存高遠的赤子情懷,學好艱苦奮斗這個人生必修課,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磨礪意志,勇于面對各種風險和考驗,永葆一顆為黨為人民矢志奮斗的初心。

四、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總書記當年在梁家河插隊期間,時刻不忘學習,他去梁家河插隊時,帶的是沉甸甸的兩箱子書。插隊期間,他的炕沿上、鋪蓋上、枕頭邊全都是書。他上山放羊時學,干活休息時學,甚至為借一本書跑30多里路。實踐表明,青年時期養(yǎng)成的不倦學習精神、良好學習方法以及思維能力,可以伴隨人的一生,發(fā)揮長遠影響??倳浾f過:“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苯裉欤覈l(fā)展進入了新的歷史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fā)展階段,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很多,要認識好、解決好這些問題,根本的途徑就是通過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找到破解問題的方式方法。我們要把學習當成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重視學習、勤奮學習、要把學習成果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新本領,更好地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使命。

五、高度自覺的責任擔當。總書記擔任梁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他不僅自己積極勞動,還帶領廣大社員苦干實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個鐵業(yè)社、縫衣社、代銷點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壩,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個沼氣池,件件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群眾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外出乞討成為歷史,這一件件實事,生動詮釋了總書記執(zhí)著奉獻,求真務實的責任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反復強調“責任重于泰山”“黨員干部就要有擔當”,并從什么是責任擔當、為什么要責任擔當、怎么做到責任擔當?shù)确矫妫岢鲈S多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應該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自覺把責任扛在肩上,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不圖虛名、不務虛功,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3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