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天氣漸漸變涼陰陽變化的交替點就在這10天,此時稍有不當,可致疾病纏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3末伏怎么防暑,如果大家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1、要多喝白開水,并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chǎn)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
2、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fā)皮膚發(fā)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于火上澆油。
3、飲食不宜過于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yǎng)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至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4、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午睡時間過長,中樞神經(jīng)會加深抑制,腦內血流量相對減少會減慢代謝過程,導致醒來后周身不舒服而更加困倦。
5、忌受熱后“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fā),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6、空調室內外溫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溫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從全國末伏中暑指數(shù)地圖中可以看出,今年末伏期間,新疆南疆盆地中部和吐魯番盆地、內蒙古西部還將經(jīng)歷高溫酷熱天氣,河南中南部、湖北中北部等地則可能出現(xiàn)高溫加高濕的桑拿天,因此上述地區(qū)都屬于極易中暑的區(qū)域;山東西南部、河南東南部、湖北中部和東部、四川盆地東部、湖南中北部等地的部分地方也會連續(xù)出現(xiàn)高溫天氣,悶熱難耐,屬于容易中暑的區(qū)域;新疆南疆盆地大部、河北南部、安徽西部、湖南北部、江西中北部、四川盆地到重慶中北部等地的一些地方高溫天氣也將不時地刷下存在感,屬于較易中暑的區(qū)域。而北方大部以及江南南部、華南等地,則屬于不易中暑的區(qū)域。“今年末伏期間,北方地區(qū)不斷有冷空氣襲擾,抑制了高溫天氣的出現(xiàn)。而南方地區(qū)的云南、江南南部、華南等地則多降水,在雨水的壓制下,高溫天氣也有所收斂?!蓖鮽ボS解釋道。末伏已至暑熱未消 重慶南昌等地日夜“連軸”熱末伏已至,暑熱未消。在黃淮、江淮以及江南北部等地,末伏期間不僅白天會出現(xiàn)連續(xù)35℃+的高溫,夜晚的氣溫也同樣居高不下 。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xù)時段。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今年三伏天的時間為:初伏7月13日、中伏7月23日、末伏8月12日、8月22日出伏,今年三伏天共計40天。
末伏天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qū)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使是俗稱的“秋老虎”,白天熱,早晚還是涼爽的。
氣象上對于“秋老虎”并沒有特別嚴格的界定,“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后重新出現(xiàn)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這里的關鍵含義是天氣變涼后再次出現(xiàn)短期的炎熱天氣,也有一種說法,秋老虎一般最高氣溫在33℃以上,并且持續(xù)幾天。
據(jù)了解,一般立秋過后天氣開始轉涼,但實際上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按照氣象學上的規(guī)定,連續(xù)5天滑動平均氣溫低于22℃算為入秋。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qū)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上午10時后到下午4時前,是“三伏天”里最熱時段。特別是烈日當空期間,應盡量避免外出勞作、游玩,老弱病者、嬰幼兒及孕婦更應如此。外出最好戴上遮陽帽,或帶上一把遮陽傘。
1、不要過早穿上厚衣服
秋天不要過早穿上厚衣服。夏末秋初,多經(jīng)受寒冷的刺激,有助于增強機體抵抗力。一旦氣溫急劇下降時,就應該添加厚衣物,一味“秋凍”不但達不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還容易凍感冒。另外,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身體調節(jié)功能較差的老人不適合“秋凍”。
2、不要吃辛辣
立秋后應少吃辛味食物,辛味通肺,助長肺氣,若攝入過多,易造成肺氣太盛,出現(xiàn)上火、便秘等秋燥癥狀。適當多吃酸,可收斂肺氣、防秋燥。適當補充水分、維生素和無機鹽。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3、不要貪寒涼物 免損脾胃陽
末伏時白天溫度仍較高,但早晚氣溫則明顯變涼,晝夜溫差逐漸增加。進入末伏時,切忌猛吹空調,過量吃冷飲,以免損傷脾胃陽氣。此外,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進行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果平時經(jīng)常胃脹、胃痛,更要少吃寒涼的水果或涼菜。
1、早睡早起、適當鍛煉
中醫(yī)講“天人相應”,立秋后,陽氣開始收斂、下降,這個時候,應當做好保養(yǎng)陽氣的準備。
秋季養(yǎng)生,一定要適當鍛煉,早睡早起。適當鍛煉可以幫助我們輕松平緩,早睡早起助于我們精氣神得到更好的恢復。不過鍛煉要選擇科學的鍛煉方式,不宜過度,主要以修身養(yǎng)性、安定心神為主,例如太極拳、八段錦等鍛煉方式。每天盡量在晚上10點半之前入睡,早上6點半左右起床,中午也一定要適當午休,給身體一個調整期,這樣才能更好地進入秋季。
2、遠離秋燥
秋天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干燥,末伏過后,空氣中缺乏水分,人的身體同樣如此,水分大量流失。
關于秋燥,古人在很久之前,就有對秋燥的方法,正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p>
白天可以喝鹽水,到了晚上可以喝一些蜂蜜水,這樣既能給人們充分補充水分,又是抗拒衰老的小秘方。
3、防止秋乏
立秋末伏過后,最重要的事情是“秋乏”,在秋天經(jīng)常會感覺乏困、無力。在這個時候,可以選擇用溫水來泡腳,以達到活血化瘀的功效。另外,水溫可以在40℃~50℃左右,泡到身體微微出汗最佳,還可以選擇在水中加入當歸、川芎等藥材,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