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黨員讀《梁家河》有感
初讀《梁家河》,覺得這僅僅是寫總書記對梁家河這個地方的懷戀,曾經(jīng)七年的青春在這里,曾經(jīng)的夢想在這里。我們也不難理解習近平在梁家河的成長對他以后的影響,也可以說梁家河成就了今天的總書記——習近平。梁家河一個本就是一個貧困地方,習近平是被看做“流放”才被分到這里,書中有這么一段讓我印象深刻,去延安的專列上沒有一個不哭的,就是習近平在笑,當時親戚就問,你怎么還笑啊?不滿16歲的習近平說:“我不走才得哭啊,我不走在這兒有命沒命我都不知道了,我走不是好事嗎?”這看是普通的一句話,其實一點都不簡單,一個不滿16歲的人居然能有這樣成熟的思維,確實是不簡單。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便是習近平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改變他一生的轉(zhuǎn)折點。
再讀《梁家河》,覺得它在用習近平總書記的梁家河經(jīng)歷,告訴每一個閱讀過這本書的人一些為人的道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習近平現(xiàn)在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觀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點,也是在延安形成的。從十五歲到二十二歲,在這個小村莊里,習近平實現(xiàn)了脫胎換骨式的成長,并觸摸到了一個真實的鄉(xiāng)土中國。
幾多牽掛,幾多深情。梁家河是習近平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情,是他精神升華的起點。也是他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的原因。習近平將為“人民做好事,為人民做實事”這句話做的很好。他帶領(lǐng)鄉(xiāng)親做的淤地壩,去四川學習引進了陜西省第一個沼氣池......。到最后離開梁家河去北京上大學還不忘幫村里解決下一任領(lǐng)導班子上任的事情。他什么都想在前面,什么都為百姓著想,也什么事都做在前面。和群眾打成一片,不僅是自己的思想覺悟要高,還要帶動身邊的人去提高思想,為人民做實事。這也是書中最后介紹的那一群人,在習近平離開梁家河之后,帶領(lǐng)梁家河走向發(fā)展脫貧致富的道路。
梁家河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地名,它像是一個母親,在教育她的兒子要有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它像是一種思想,引領(lǐng)擁有這種思想的人擁有埋頭苦干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身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要記得我們也是中國這片黃土地的兒子,應(yīng)當懷揣夢想、甘于奉獻,為實現(xiàn)強國夢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