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讀書筆記,讀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結構和重點內容,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和思路,掌握閱讀內容。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弟子規(guī)應該是怎樣的?快來學習讀書筆記弟子規(guī)的撰寫技巧,跟著小編一起來參考!
最近我每天早上花15分鐘專門用來閱讀《弟子規(guī)》,我記得第一次接觸《弟子規(guī)》是在公司的總經理JIMMY推薦給我們,他自己通過學習《弟子規(guī)》提升了很多,整個人的境界都提升了不少。所以他也推薦我們去學習,并且經常請國學老師給我們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一直強調做人品德最重要,不能將技巧超過自己的品德,在他的強烈推薦之下我開始閱讀《弟子規(guī)》,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自己也在《弟子規(guī)》里面感悟很多,因為里面很直接很通俗易懂的給我們介紹到我們應該從哪方面開始修煉自己,并且跟我們講到有什么途徑可以修煉自己。在此我分享其中的幾個段落,期待對大家有啟發(fā)。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注解: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事,父母責備教誡的時候,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生氣傷心。
天下可憐父母心,所有的父母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但是我們很多人在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卻埋怨父母啰嗦嘮叨,不僅沒有體會父母的用心同時更是深深地傷害了父母的心。或許父母真的有那么的一些啰嗦,但是父母的用心是無可否認的。我們不能因此而不理解父母,更不能因此倒過來強詞奪理,傷害父母。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虛心的聽從父母的教導,按照父母的教導好好的度過自己的學習生涯。我自己以前也經常埋怨父母嘮叨,但是當我學習到《弟子規(guī)》的時候,我才開始去感受父母的用心。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希望我們成長,一種是老師另外一種就是父母。所以我們必須謙虛的接受父母的教導,好好體會父母的用心。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注解:看到的事情沒有弄清楚,不要隨便亂說,輕易發(fā)表意見;聽來的事情沒有根據(jù),不要隨便亂穿,以免造成不良后果。(謠言止于智者,不要被謠言所利用)
當我讀到這句的時候,我不斷的回想我們平時的所作所為。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看到很多人經常在QQ群里面發(fā)一些謠言(我所認為的),比方說有很多關于獻血等等的。每當我看到這些信息的時候,我都會不禁問一句,難道他們知道上面所說的就是真的嗎?他們曾經證實過這件事情的真相嗎?難道在信息后面多加一句“誰的Q群多,幫忙轉發(fā)一下”就真的不假思索的幫他們轉發(fā)嗎?我自己曾經學過網(wǎng)絡營銷,對于這類型的信息我是大概了解里面其中的操作,其實很多這類型的信息都是都是屬于“病毒營銷”,就像病毒一樣傳播在網(wǎng)絡,其實很多都是有商家在幕后操作的一系列手段。特別是最近在網(wǎng)絡流傳的一篇關于我公司的文章,里面所說的事情跟我們幾乎都是不符合的,但是很多的網(wǎng)友卻因為出于一種好奇不斷在網(wǎng)絡上轉發(fā),其實很多人根本沒有了解過事情的真相,都被謠言所利用。所以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生,必須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不要單純的以為網(wǎng)絡上所說的都是真實的。在聽到一件事情之前必須弄清楚真相,不要被謠言所利用。謠言止于智者!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注解:有才能的人,處理事情的能力卓越,聲望自然不凡,然而人們之所以欣賞佩服,是他的處事能力,而不是因為他很會說大話。
這句話對我來說是有很深刻的體會,因為我自己除了在學校是一名學生以外我也有時在外面去做演講。作為一名演講者,毫無疑問口才是比較好的。但是通過我自己一年多的實踐發(fā)現(xiàn),所有優(yōu)秀的演講者并不是你在臺上講得有多么的天花龍鳳,更多的是在臺下自己曾經做過什么。有句話說“做我所講,講我所做?!边@句話就能最好的解釋何為優(yōu)秀的演講者,在臺上分享的內容必須是自己做到的,同時在臺上說的也必須能夠做到。就好像上面那句話所說的那樣,欽佩一個人并不是我們又多能說,而是我們做到了什么。人們只佩服那些言出必行的人。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注解: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么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聽到別人贊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過錯就歡喜接受。經常這樣做,那些正直誠實的人就會逐漸來親近你。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居安思危。根據(jù)歐陽維建老師的“倒過來”思想,在我們最沾沾自喜的時候,倒過來其實就是我們最危險的時候,因為在此時我們聽不進任何的忠言,俗話忠言逆耳就是這樣。同樣的在我們最危難的時候,倒過來就是我們機遇最多的時候,所謂置諸死地而后生。交朋友的時候也需要如此,如果全部朋友都是只說你的好話,從來不說你的提升的時候。這注定他們肯定不是一群益友,大多都是一班豬朋狗友。因為真正的朋友是在乎你才給你提出建議,不在乎你的人根本對你不屑一顧。所以我們在面對朋友給予指點的時候應該謙虛的接受,不應該驕傲自大。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記不忘,并時時想著報答。別人有時對不起自己的事,過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要寬大為懷,盡快忘掉它。
感恩的心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擁有的,可是很多人卻經常有仇必報。將很小的事情無限的擴大,導致有很多的嚴重后果。但是對于所有人我們都必須感恩。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們磨練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們增進了你的見識;感激遺棄你的人,因為他們教導了你應自力;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們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們助長了你的定慧;感激所有讓你堅定成就的人。當我學習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之后,我更加確定我們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社會,而不是單純的抱怨。抱怨只會產生更多的負面效果,所以我們必須批評人時咬住舌頭,贊美人時高聲表達。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guī)》一書,最使難以忘懷并受到啟發(fā)的一段是“父母呼 ;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 父母命 ; 須敬聽; 父母責 ; 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guī)”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吹竭@里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么做人處事時,我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guī)”,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簡簡單單的二十四個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規(guī)的內容。第一句話就點明了弟子規(guī)是圣人們對我們的教導。后面十八個字把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規(guī)本身就講的是做弟子,做學生,做兒女的規(guī)矩,于是我們便帶著這樣的想法,開始讀弟子規(guī)。
初讀弟子規(guī),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讀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點意思來,我反復讀,感受越來越深,這時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講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講的是和大眾相處時要相互愛護,并且親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學習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了。整篇文章都在講應該怎么做兒女,應該怎么做學生,應該怎么做人。
我在讀弟子規(guī),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們一起讀弟子規(guī),理解弟子規(guī),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機上看到一條短信,叫養(yǎng)生小專家。里面說修身養(yǎng)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寫毛筆字。因為我也寫毛筆字,所以我也深有體會,你在不靜心的情況下是寫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來寫一會兒,心就會靜下來。正如余力學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說的一樣,你不好好寫字,心靜不下來,沉不住氣,在心理上就會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了。
在弟子規(guī)里,在家要孝順父母,要虛心聽從父母的教誨;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學禮、懂禮等;為人處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誠實守信,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衣著要端正,說話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人在世上還要有一顆博愛的心,要愛天地萬物,愛萬物生靈,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養(yǎng),更要親近有仁德之人,不強人所難等,這些是我得到的啟發(fā)。
讀完弟子規(guī),理解完弟子規(guī)后,我發(fā)現(xiàn)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會繼續(xù)保持,并發(fā)揚光大,不好的我會改正并做到更好!
很多人都喜歡看韓劇,為什么喜歡?我沒有作過具體的調查。但我想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原因,那就是韓劇中有很多情景畫面讓人感到很溫馨——鞠躬問候,彬彬有禮,進退有度,謙恭溫和……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讓人如沐春風。
和彈丸之地的韓國比,我們可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素有“禮儀之邦”之美稱。但是,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尤其是近些年來,我們的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快,但那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有人總結說,國人現(xiàn)在存在著明顯的五大缺失:孝道缺失、責任缺失、誠信缺失、信仰缺失、禮儀缺失。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好像中華民族又一次到了危險的時刻!怎么辦?誰能力挽狂瀾?當沒有更好的辦法和出路時,我們不妨回頭看,看看古人。
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例如儒家的教育思想,就是維系社會安定和平的強大力量,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是古訓,但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其中,修身是立世之根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好的修養(yǎng),那怎么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么,如何修身?——《弟子規(guī)》當是必讀的第一本。因為《弟子規(guī)》是孔孟思想的根,它崇尚仁愛、和平、向善,它匯集了中國至圣先賢的大智慧,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寶典。
雖然它是古代兒童教育的啟蒙讀物,但對于我們這些今人來說,這一“啟蒙”教育應該補——算是亡羊補牢吧,但愿為時不晚。
暑假,我在家里背誦了《弟子規(guī)》這本書。它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李毓秀。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的是:要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等道理。
首先是入則孝?!岸瑒t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兩句話感動了我:漢代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覺時會幫父親把床扇涼,冬天睡前會幫父親把被窩暖熱。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讀著讀著,我又想起了王祥的一個故事,他的孝道感動了天:一次,在一個大冬天,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但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而繼母依然想吃鯉魚,王祥沒有辦法,只好赤身在冰上祈禱。突然兩條鯉魚從河里跳了出來。即使對自己并不慈愛的繼母,王祥也一直滿足她的要求。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當然更感動著我,它讓我們懂得了要善待老人,孝敬長輩。
“將入門,問孰存”我們也常常喜歡自出自入,“敲門”這個動作,其實挺有學問。別人的房間是不能讓我們隨便進出的。在進別人房間前,不敲門是一種壞習慣,如果我們尊重別人就應該“將入門,問孰存”,即在入門之前,應該先敲門問一下:“有人在嗎?我可以進去嗎?”不要貿貿然然就跑進去。
《弟子規(guī)》這本書,讓我從中領悟了其精華,學習了中華美德,知道了要做一個知禮儀、知謙虛、知廉恥、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才能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得以繼承和發(fā)揚光大。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我們從小就在背誦的《弟子規(guī)》入則孝篇的內容。意思是:“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p>
這句話對于我來說真的是很受用,一直以來,入則孝篇的內容我一直牢牢的記在心上。
父母對于我們有養(yǎng)育之恩,在孕育我們到出生后的辛勤教導他們費心費力,不厭其煩的對待要傳授給我們的每一件事。小時候不懂事,經常會覺得父母重復的話實在是繁瑣無味,但長大后細細品味后才發(fā)現(xiàn),他們說的話全部都是為了我們好,為了我們的成長也為了我們以后的道路走的順暢。對于這樣的他們,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愛他們,讓他們擁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
雖然現(xiàn)在說擁有美好晚年這類的話有些早,但是愛他們是我們現(xiàn)在能做到的。像前文我提到的那句,在父母呼喚我們時,不應該拖拖拉拉,行動遲緩,應該快速的應答。哪怕有任何事情也要放下,因為他們呼喚我們很有可能是需要我們的幫助或者是有事商討。在我們小時候,只要一哭鬧,他們不管在做什么都會放下手中的事來看我們。而現(xiàn)在他們需要我們,我們也要像他們那樣快速的趕到他們身邊,然后詢問發(fā)生的事情。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币馑际牵骸案改附陶d自己的時候,態(tài)度應該恭敬,并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tài)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p>
頂撞父母這種事是我們中學生中經常發(fā)生的事情。包括我在內都不敢說沒有頂撞過父母(在反省后要真誠道歉)。上面提到了父母的批評和責備,這正是如今我們與父母爭吵的導火索。在我看來,父母很多時候的批評和責備都是冠以“愛”名的,他們因為很愛我們,希望我們可以更加優(yōu)秀,才會對我們的一些行為舉止進行批評和責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與他們爭吵。父母畢竟大我們很多歲,在人生道路上也有許多經歷和經驗,有時我們也應該借助這些經驗。就算不借助,也要當做一次難得的教誨記在心底,方便傳授給需要的人。
其實有時我們和父母的愛是相互的,只有相互愛對方,家庭才能更加和睦美滿。這就是我從入孝篇中得到的。
今天,老師教我們讀《弟子規(guī)》,老師主要講了《弟子規(guī)》中“入則孝”這部分的內容。講的是我們應該怎么做一個孝順有禮貌的好孩子,我們讀的很快,讀完后,蔣老師問了我們很多問題:有沒有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有沒有和爸爸媽媽吵架?在家和妹妹有沒有搶玩具?在學校有沒有和同學打架?坐公交車有沒有給老爺爺老奶奶讓座?見到老師有沒有向老師問好?老師問我們平時是不是都是這么做的。這時,我慚愧地低下了頭。我想到了昨天媽媽在檢查作業(yè)作業(yè)時,我有一個拼音寫錯了,媽媽向我指出了錯誤,可是我卻很不高興,還生氣,一晚上沒有理媽媽。
今天讀了《弟子規(guī)》,我才知道我這樣做是不對的,古時候的小朋友都知道“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卻沒有做到。媽媽向我指出錯誤是為了幫助我改正,我怎么還可以發(fā)脾氣呢,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向媽媽道歉,向媽媽說對不起。
以后我要象《弟子規(guī)》里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為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弊x到這里我想到到了自己,平時都沒有做到,媽媽叫我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 ,不能及時的去做,還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媽媽批評教育時,也不虛心去聽。
上面這些我都沒有做到,以后還要多學習怎樣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好孩子!
自從讀了《弟子規(guī)》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慮的很多,演員表演出一個鮮活的人物很容易,但在生活中做一個心靈純潔,沒有私心的人卻很難。這無疑是因為戲可以反復琢磨,人生的機會卻只有一次,戲是虛構的,生活才是真實的。《弟子規(guī)》中的一詞一句,都組成了一個完完整整的道德系統(tǒng),貫徹了小學生的生活。做為小學生,就更應該學習《弟子規(guī)》,在其間感受圣人的諄諄教誨。
“首孝悌”,就是說要孝敬父母,尊敬別人。行孝是為人子女之本分,好多人往往注重將事情做得好大,好想要做到像“臥冰求鯉”一樣偉大,而有些人則是把孝敬父母當做工作一樣對待,之所以時不時看望父母,是因為怕別人說他望恩。而《弟子規(guī)》恰恰是要我們從細節(jié)入手,做到孝心常在,絕不是一時的思想。再就是尊敬長輩,一個人如果對長輩都喪失了尊重,對其他人就更談不上發(fā)自內心的尊重了,當然,他所做的事也很難被別人認可,支持。
“次謹信”,告訴我們要小心誤入歪門邪道,對邪僻之事絕勿問。還要有信用,一個人,一個公司,甚至是一個品牌,有了信用,人民才會相信你。世界著名的“海爾”品牌,不就是靠誠信才被人信任的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闭f的就是與人交往要平和,要寬以待人。多與有仁義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如果這些做完了,還有力氣,就學習其他的知識。在生活中,就是要取長補短,向身邊的人請教,虛心一點,不懂就問。
學習《弟子規(guī)》,將圣人的教誨融入生活,融入學習。尊敬他人,虛心請教,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些不就是小學生要做的嗎?《弟子規(guī)》這一文化瑰寶,這一學習方向,在歷史長河中永遠璀璨。我們在學習中也在完善自我,樹立起正確的觀點,思想也有了升華的過程。
孝敬父母,愛周圍的人,信任別人,虛心請教,這個社會才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