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一本雖只有一百多頁的書籍,卻是習近平總書記凝練人生心路和成長歷程的故事。梁家河原本是一個特別貧困的小村莊,但現在卻早已改頭換面有了新模樣。梁家河是最富饒的土壤,這種富饒在精神也在物質。
正是這個讓習近平總書記都感嘆“鳥不拉屎”“漫天黃塵”的地方,在七年后一夜翻轉,成為全中國知曉的村莊。這得益于習近平總書記7年來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更得益于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在梁家河辛苦操勞的人民。
在物質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為梁家河的貢獻體現在“實”上。首先凡事實事求是,只有結合實際才能真正做好好心辦好事。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帶著干部群體從修大壩、挖水井、建沼氣、種蔬菜、辦代銷社等吃飯飲水問題抓起,逐漸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群眾從現有的經濟基礎上改善生活條件。對于梁家河耕地少、農業(yè)生產條件惡劣,習近平總書記在了解這個困難時,就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通過因地制宜,從梁家河實際出發(fā),帶領群眾打壩淤地,來增加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效果。其次,工作必須真心實干,只有干部出頭,才能真正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一定不能在群眾面前,夸夸其談,說漂亮話,做表面文章。作為一名干部,更應該投身到為祖國為人民中,而不是斤斤計較于個人得失,更應該以群眾滿不滿意、實不實惠、幸不幸福來衡量和檢驗。
梁家河這七年翻天覆地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深一層的表現在精神方面,梁家河時時刻刻在教育著廣大基層干部:沒有改變不了的貧窮,只有無窮無盡的空談。中國確實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對于偏遠鄉(xiāng)村,可真是山高皇帝遠,但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下梁家河的奇跡出現,鼓舞了基層群眾干部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只有基層干部務實團結一心為民,那么百姓才會真正享受到國家頒布的惠民政策,民生才會有所保障,人民的幸福指數才會直線上升。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身為醫(yī)者,患者便是群眾,解除他們的病痛、減少他們的疾苦便是基層干部為人民服務的最好選擇。黨和國家,應該更注重基層干部的選拔,讓中國的土地上,開滿“梁家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