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這本書,讓我覺得習近平總書記是個近乎完美的人,他身上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超乎常人的堅硬意志,一身正義的品格,還有嗜書如命的氣質(zhì)。但是一個人不是天生就具備這些品質(zhì)的,他除了家庭給他的影響,所有答案或許都在這七年的知青歲月里。梁家河農(nóng)村插隊勞動磨煉學習的經(jīng)歷是習近平思想、覺悟、感情的出發(fā)點,從一個懵懵懂懂的青少年,到一個肩負重擔的黨員干部,陜北這片黃土地賦予了他足以引導他一生的精神世界,我把它概括為“黃土地精神”。
第一,習近平把自已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來到農(nóng)村以后,他常說自已就是個普通的農(nóng)民,把根深扎在農(nóng)村的土壤里,過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村生活。這種實打?qū)嵉霓r(nóng)民生活,讓他很理解、很懂農(nóng)民。只有在基層受過苦,才知道百姓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真正為百姓做實事。
第二,7年的知青歲月,他對這片土地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把陜北百姓當做親人一樣對待。當時北京的政治環(huán)境惡劣,他的父輩變成“反黨分子”受到壓迫,習近平那批知青在北京也是受到冷眼和歧視。到了陜北之后,是淳樸的陜北老百姓對他張開了懷抱,敞開了心扉,梁家河村民毫無保留的接納他,愛護他。正是這份愛護,雖然過著近乎原始的艱苦生活,卻感覺來到了一個新鮮、前景無限可能的新天地。陜北人民的善良、樂觀深深感染了他,讓他深刻認識到,陜北人民養(yǎng)育他、培養(yǎng)他,他應該有所回報,為梁家河做點事。
第三,習近平本身有著強烈的使命感,他迫切想為這塊貧窮疾苦的地方做些改變。此次插隊,讓他親身經(jīng)歷,已經(jīng)解放20多年的國家,竟然還有經(jīng)濟文化極端落后,百姓生活極端困苦的地方。經(jīng)歷過梁家河極端艱苦的磨煉和陜北人民的感召,他徹底從小我的憂慮中解脫出來,心中充滿了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力量,越來越明確自己的人生信條,就是為人民辦實事。
除了我自己理解的黃土地精神,青年的習近平身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一是他酷愛讀書。當我看到一個十幾二十來歲的小后生,就已經(jīng)精讀各類哲學、歷史、政治軍事等書籍,在感嘆之余也感到非常佩服。因此,對于我們而言,雖然沒能像習近平那樣去當知青,無法經(jīng)歷苦難和磨煉,但是我們應該像他那樣肯讀書,學會思考,用淵博的知識武裝自己,用勤奮的學習走向未來,學會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反復推敲。只有不斷讀書和思考,才能讓自己從狹隘的個人情緒中解脫出來,才能打開人生真理的那邊鑰匙。
二是習近平中間有機會上大學,但他選擇“留下來”。他想為梁家河做點事,為這片貧瘠的土地盡自己一份綿薄的力量,讓他們過得好些。“留下來”不是一心只想當農(nóng)民的不思進取,而是積累更多能量的厚積薄發(fā),是為了系好“人生第一??圩?rdquo;。
而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也應該學習留下來,以堅定樂觀的心態(tài)做好我們的工作,有時候伏下身來可能去得更遠,就像點與點之間未必直線最短,有時迂回曲折能夠更快抵達終點。
三是習近平一心為民辦事。7年的時間,習近平扎根農(nóng)村,和陜北農(nóng)民打成一片,他一直感懷于當?shù)鼐用竦狞c滴恩情,當時習近平的心中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讓農(nóng)民擺脫生活的疾苦。身為黨員的我們,也應該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里,堅持為人民服務,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勇挑重擔,奮發(fā)有為,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輝煌業(yè)績。